国家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:61120180004
陕公网安备 61030302000057号 陕ICP备06006751号
违法不良信息举报:0917-3266271 邮箱:baojijb@126.com
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手机举报app下载 网站自律管理承诺书 涉企举报专区
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-63907152
地址:宝鸡广电传媒大厦 联系电话:0917-3266271 邮箱:bjnews@163.com
“这就是古代人用的熨斗,你看这纹路多细致,搁现在也得算‘精致小家电’吧?”7月8日,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内馆藏的几件铜熨斗引发不少游客的连连赞叹。其实,无论古代还是现代,“让衣服平整”这件事,从来都是生活里的小讲究。现代人家用的电熨斗按下开关就发热,可在古代人们靠着铜熨斗里的炭火,一样把绫罗绸缎熨得平整不起皱。
从汉代的铜熨斗,再到清代的夔龙纹铜熨斗,这些珍藏在宝鸡青铜器博物院里的铜熨斗,不光是冰冷的老物件。它们身上的每一道纹路、每一处设计,都藏着古人过日子的心思——怎么让熨衣服更顺手?怎么让工具既好用又好看?请跟着笔者去宝鸡青铜器博物院一探古代青铜斗的精妙。
西周蝉纹斗 熨斗的造型密码
要说熨斗的来历,得从更早的“斗”形器物说起。
皇甫谧的《帝王世纪》记载:“纣欲重刑,乃先作大熨斗,以火爇之使人举,不能胜,辄烂手,与妲己为戏笑。”《淮南子》亦载“炮烙生乎热斗”,注曰:“斗,熨斗也。纣王见熨斗烂人手,遂作炮烙之刑。”可见,它最初是作为刑具使用的,专门用于烫灼皮肤。
“这件西周蝉纹斗1980年出土于宝鸡市竹园沟(弓鱼yu)国墓地13号墓,连柄长21.1厘米、斗高4.1厘米、重0.122千克。”宝鸡青铜器博物院保管部工作人员王娅介绍,这件器物是舀酒的工具,器身呈小圆桶状,腹部微鼓,底部略凸;柄从下腹延伸而出,弯折两次,线条利落。
西周蝉纹斗
最特别的是它的纹饰,柄的末端呈片状弯曲,饰有蝉纹;柄与斗身相接处是牛首装饰,牛角盘绕于斗身,眼球突出;柄中间弯折处亦有一牛首,尖角向后盘卷,双耳竖立,吻部前凸;柄末端下方还饰有小兽面纹。器物部分露出铜胎,金灿灿的,出土时置于一提梁卣中,可想而知,它并非寻常之物。
虽说这件西周蝉纹斗是舀酒工具,但其与后来的熨斗在名称与造型上都颇为相似,算得上是熨斗的“远祖”。从酒器“斗”到熨衣工具“熨斗”,代代相传的造型藏着古人既重实用又讲规矩的巧思。
汉代铜熨斗 熨衣彰显世家礼仪
古人对衣着的规整有极高的讲究。《弟子规》提出“冠必正,纽必结”,与“衣服必整,带必端,毋褶”一脉相承。
孔子在《论语》中强调“君子正其衣冠”,其核心是通过服饰的端正体现内在德行。《礼记》中就有对服饰规范的记载,“冠毋免”“劳毋袒”“暑毋褰裳”,强调仪态端正,服饰得体。古人认为,从天子到士人,衣物必须平整无褶,腰带亦须系得端正。这种对“穿得周正”的讲究,为后来熨斗的出现埋下伏笔。
到了汉代,随着养蚕缫丝与青铜铸造技术的发展,斗逐渐转变为熨烫衣物的工具。宝鸡青铜器博物院收藏的一件汉代铜熨斗为征集所得,长35.8厘米、口径14.1厘米、重0.62千克,口沿宽平,腹身较浅,细长的柄与口沿齐平,底部稍平,通体无纹饰。这件铜熨斗如何使用?王娅介绍,使用时,先往斗中放入烧红的木炭,待底部烫至适宜温度,便手持柄部侧推或打圈熨烫,依靠热量抚平褶皱。不同温度可适配不同布料,灵活实用。
汉代铜熨斗
这只铜熨斗柄部细长,虽无纹饰,却暗藏巧思。工匠特意将其收窄,末端微微上翘,既方便单手持握,又能避免手部被斗身热气灼烫。《说文解字》中提到“熨,持火斗按也,以烫平丝织品”,可见其用法思路与如今颇为相近,印证了其功能逻辑。
为何古人多用青铜制作熨斗?王娅解释,铜的导热性好且易于铸造,恰好满足熨衣对温度传导的需求。
汉代丝绸业鼎盛,蜀锦、临淄绮等高档织物纹理细密、质地轻薄,稍有褶皱便失却雅致,且对熨烫温度要求极高,过热易损纤维,过凉难平褶皱。铜熨斗导热均匀的特性,恰好使之成为打理这些华服的“利器”。
古人熨衣时,常会在衣物上垫上细麻衬布,既防烫坏面料,又能让热量渗透更均匀。这种对衣服平整的极致追求,让熨衣成为世家大族彰显礼仪的日常。衣物的平整妥帖,恰是身份与教养的无声体现。
清代夔龙纹铜熨斗 走进寻常百姓家
随着熨斗的流传与使用,其功能逐渐超越单纯的熨衣,变得愈发多样。早在北宋,它便被用于烫纸:通过适当温度平整纸张,方便书写或保存;同时还能护书——以温和热量处理书籍,有助于防止纸张受潮、起皱。此外,熨斗还用于医疗按摩,以适宜温度舒缓筋骨。这些“一物多用”的特点,正是百姓在生活中对工具实用性的巧妙延伸。
熨斗从贵族专属走向大众生活,并非一蹴而就,早在隋唐时期便已显现端倪。当时,社会富足,丝织业日趋发达,无论帝王还是百姓,都更讲究穿衣打扮,熨斗逐渐成为大众日常用品。金台区西街小学美术老师袁博介绍说,唐代画家张萱的《捣练图》就清晰呈现了侍女使用熨斗的场景:两人牵住布帛两端,一人按住中间,右手持熨斗在布帛上来回熨烫,画面生动鲜活,正是当时熨斗普及的直观印证。到了清代,熨斗已不再是世家大族的专属用具。宝鸡青铜器博物院院藏的这件清代夔龙纹铜熨斗,便见证了它走进寻常百姓家的历程。
清代夔龙纹铜熨斗
“这件熨斗高7.7厘米、通长16.5厘米、口径12厘米、重0.46千克。”王娅介绍,其造型颇具特色,口沿带花边,腹身较深,底部平整;柄为空心短柄,设计巧妙,可插进木把以防烫手;腹身饰有三条夔龙纹,底部以云雷纹为底,既实用又不失美观。
对比汉代铜熨斗,这件清代夔龙纹铜熨斗的样式变化显著,汉代熨斗多为薄壁、平口、浅腹,搭配实心长柄;而这件清代熨斗则是厚壁、宽口、深腹,配有空心短斜柄。
这些变化与使用者的身份密切相关。汉代熨斗为上层社会所用,贵族无须亲自动手,因此不必考虑炭火外溅、柄部烫手等问题;隋唐以后,熨斗走进寻常百姓家,使用者多需亲自操作,便有了诸多改良:深腹可减少炭火外溅,平底能增大熨烫面积,空心短柄插木把可防烫。每一处细节的调整,都是古人生活智慧的体现。
从汉代的贵族专属,到隋唐的渐入寻常,再到清代的普及民间,藏于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内的这些熨斗,不仅是熨烫衣物的工具,更藏着古人对“衣着周正”的讲究,以及凝结在生活细节中的热爱。(宝鸡融媒 毛丽娜)
编辑:李雪彤